“年少要激情,因为浪漫。
年老要温情,因为生活”
古琴收藏家:抚琴高手袁荃猷
“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,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!”
这话放在收藏圈儿依然适用。
世人都知王世襄是文博界的大咖,而鲜有人知晓的是,他的夫人袁荃猷也是一位收藏家。
家中藏有的几把唐宋元明的传世名琴,都是其学琴、抚琴的日常用器。
2011年,袁荃猷收藏的唐代“大圣遗音”古琴在嘉德春拍中以1.15亿元成交。
殊不知,当时夫妇俩为收藏这张琴也倾尽了家产。
▲唐·“大圣遗音”伏羲式琴
后来,王世襄接连遭遇“文革”,被抄家,被逐出故宫,反右运动时又被戴上帽子,颠沛辗转数年。
王家几乎所有藏品都被抄走,这把“大圣遗音”因当时放在王世襄办公室中而得以幸免。直到1976年政治风波顿歇,王世襄夫妇才重新回到北京的芳嘉园。
▲“大圣遗音”局部:凤沼上方的“玉振”方印
2003年,袁荃猷病故。
悲痛不已的王世襄将夫妻一生所藏古琴、铜炉、佛像、家具、竹木雕刻、匏器等143件文物全部拍卖。
“由我而来,由我而去”,这一场散尽更像一种仪式,为告慰天国那位曾相伴也成全了自己一生的爱人。
▲“世纪才女”张充和
张充和与古墨的结缘很早,从她过继到叔祖母家的童年时代就开始了。
▲清乾隆·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
张充和所藏老墨众多,且为精品。有明代程君房石墨、明代方于鲁石墨、清代乾隆石鼓墨等。
▲清乾隆·巴慰祖石鼓墨
▲明万历·程君房制「大国香」:龙纹墨及红漆龙纹墨盒
长18.3cm宽10.7cm 成交价:161万元
一般的新墨磨起来很臭,但张充和的墨从来不臭,磨起来甚至带一种墨香气。
艾青曾送给张充和一幅字,她总是不敢打开,说打开来味道不好,墨很臭。
她曾打趣的说道:
“我这里的墨分两种,松烟墨和油烟墨,松烟墨,墨色浓厚但不亮,渗进纸里显得很厚重;油烟墨,是用桐树油烧制的,墨色发亮。
我喜欢把两种墨磨在一起,用它写小字,墨色又厚重又发亮,很好看。当然,还要看你用的什么纸张。你看,这是用松烟墨写的字,不发亮;油烟墨发亮,合适用普通纸,写扇面。”
▲晚年的张充和和傅汉思
书画收藏家:乱世名妓潘素
潘素,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,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,字慧素,江苏苏州人。师从陶心如,祁井西等,早年习花鸟,中年转攻山水,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。
也许是因为看到了人世太多的兴衰罔替,潘素在温柔娴雅中透着独立自强之气。遇到潇洒不羁的“怪人”张伯驹后,两人一见钟情,几经辗转终成眷侣。
▲隋展子虔《游春图》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
为支持丈夫购买恭亲王府的稀世珍品——西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,潘素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细软首饰,不惜以4万银元的代价买下了这幅传世墨宝。
事后,一位外商企图以30万银元的巨资委托古董掮客购买,被潘素婉拒。
▲张伯驹
夫妻俩拼着性命留下来的国宝,张伯驹和潘素并未拥为己有,而是从1956年起,将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真迹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。
▲“民国名媛”陈萍
她每天打扮的珠光宝气,光彩照人,和其他“名媛贵妇”一道,玩牌、购物、旅游,只是在此之外,陈萍还爱收藏古玩,瓷器、唐三彩、玉件甚至苏联画家的油画她都买了不少。
陈萍说,这是因为自己有恋旧的情结。
1965年,婚后的陈萍要随丈夫去香港定居,瓷器往哪里放呢?
放在家里不保险,干脆送给博物馆算了!
作为上海博物馆三位最大宗的瓷器捐赠者之一,陈萍的藏品构成了上博建馆之初青花瓷器的基础。
▲明宣德·青花绘缠枝莲纹菱口大盘
▲清康熙·墨地三彩绣球花卉太白尊
晚年的陈萍,购物狂的个性到老也改不掉。
回上海后,她本想收藏100把紫砂壶,只收了20多把,就感到力不从心。有人建议她,何不出掉一些旧藏,再玩新花样。
陈萍觉得:“收藏,收藏,藏在那里的东西一分钱也不值,只有把藏品卖掉才能变成钱,但收藏也不能太有功利心,太功利了就藏不住东西。”